新聞

2023年9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紅磡信義學校 - 2023年9月
校本課程 x 多元活動 糅合創新思維 全人發展開啟理想前程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紅磡信義學校堅守「榮神愛人」的校訓精神,致力提供愉快的學習環境,並透過多元化的課外活動,啟發同學的個人潛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正確的人生觀。學校積極優化校本課程,結合優質教學資源,切實地執行三層架構的資優教育理念,提升學與教效能。新任校長馮麗儀累積多年豐富的教育經驗,以創新思維帶領教學團隊邁步向前,從校本課程、多元活動着手,為學生提供發展所長的機會及平台,造就他們成為「紅信之星」,並在六年的小學階段鞏固知識基礎,建立良好品德,日後在不同領域發光發熱。
設計三層教學架構 兼顧學生多元發展
學生在學習及成長路上有不同需要,為了讓同學能夠充分發揮潛能,學校以三層架構的資優教育為發展方針,照顧同學的學習差異,並支援他們的各種學習需要,以確保學生得到全人發展。學校採取「拔尖、提中、補底」的教育策略,從課程設計、教學內容、家課等方面進行調適,貫徹因材施教的理念,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作出相應的支援及指導,提升學習成效。為此,教師團隊積極與教育專家進行課研交流,持續優化校本課程及提升課堂學習體驗。同時,學校亦與教育局保持緊密合作,透過教育專家與老師一同備課,從而引入更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模式及策略,兼顧學生的不同發展需要。
與此同時,學校收生多元廣泛,並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的需要,用心設計優質平等的教育政策。例如額外安排老師為非華語學生開展「中文抽離課」,以寫作及默書鞏固學生字詞認讀及默寫能力,幫助同學掌握寫作技巧,提升其對中文的興趣。此外,學校設有課後班及舉辦不同文化活動,並特聘烏爾都語的老師,協助翻譯工作,方便與非華語學生溝通,營造團結友愛的學習氛圍。馮校長表示:「學校不斷完善對非華語學生的支援,協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有效掌握學習內容。另外,學校亦設有校本教育心理服務及語言治療小組,由專業人士跟進及支援學生在學習、情緒管理、社交及語言方面的發展。」
愉快高效學習英語 加強語言應用能力
馮校長重視學生的語言發展,並致力營造愉快而豐富的語言環境,以培養小朋友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學校除了從校本課程着手,為初小同學引入教育局的 PLP-R/W 計劃外,亦安排外籍英語老師分享「Big Books」,教導同學掌握閱讀技巧。同時,英文科組會透過「Home Reading」延伸閱讀材料,加深學生對英語句式、文法及詞彙的掌握,打好穩固的英文基礎。
此外,學校以 STEAM 教育及戲劇訓練為切入點,增添英語學習的多樣性。馮校長表示:「STEAM 教育涵蓋多個學術範疇,學生從中可以認識到各個學科的專業術語,不但能增加英語詞彙量,更能深入了解每個專業術語的內容及意思,藉此建立自主學習習慣。同時,學校更特別聘用專業機構,對學生進行恆常化的戲劇訓練,並在畢業典禮等場合以話劇表演展示學生學習成果。學生一方面能發展個人專長,另一方面藉着活動與比賽,提升學習英語的興趣,全面加強英語會話能力以及應用語言的自信心。」
活動與課程雙管齊下 擴闊 STEAM 學習層面
為裝備學生應對 21 世紀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轉變和挑戰,學校銳意發展校本 STEAM 教育,培養學生的跨科協作能力。在初小階段,學校會恆常化為學生安排資訊科技課,教導同學認識各種創新科技及其基本操作概念,以及透過多元智能課及課餘活動提升他們對創科的興趣;及至高小階段則會開展 mBot、人工智能、編程等進階訓練,學校亦會推薦有科創潛質的學生參加校外的資優課程,從而令整個 STEAM 的學習層面更深更廣。此外,學校善用資訊科技提升學習趣味,將豐富的學習資源上載至不同學習平台,配合學生不同程度的學習需要,能夠根據學習階段而選擇合適的閱讀素材,進一步培養自學習慣,達至「拔尖、提中、補底」的效果。
與此同時,學校定期舉行 STEAM 專題研習周,以常識科為教學核心設 STEAM 課題相關活動,讓同學透過「動手做」將學科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同時,老師亦鼓勵同學參與科創相關的活動和比賽,例如「紅信 STEM 活動日」、「micro:bit 課堂活動」、「無人機課堂活動及比賽」、「電動車大賽」,從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意、邏輯和解難能力,讓同學涉獵更多創新科技的知識和訓練。學校濃厚的科創教育氛圍,成功帶動學生在不同比賽中奪得佳績,如在香港教育發展協會舉辦的「亞洲國際 STEM 大賽2023」中取得無人機比賽亞軍。
推行「一生一體藝」政策 發掘學生天賦潛能
豐富的學習經歷有助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和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學校為此推行「一生一體藝」政策,安排各類型多元智能活動,幫助同學發掘自己的興趣,啟發潛能發展。在課時內,學校提供正規課程以外的學習體驗,例如與 YMCA合作,開展「繽紛體育課」。同學在課堂上可以嘗試攀石、曲棍球、毽球等體育項目,讓學生從實際的體驗中,感受體育強身健體的好處,並享受運動所帶來的樂趣。同時,學校更推行獨木舟、風帆、飛撞式欖球和壘球等新興體育活動,學生亦在飛撞式欖球和壘球的校外比賽中取得驕人的成績。
與此同時,學校在課時外亦為學生安排全方位學習活動,擴大他們的興趣範圍,增進及實踐學生的知識及技能。透過從音樂、體育、藝術方面組織不同的體驗學習活動,使同學的學習生活變得更多元化和豐富,並從中學習到「失敗乃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同學需要經過不斷的鍛鍊和嘗試,培養堅毅不屈的精神,以正向積極的態度迎接最後的成功。此外,學校鼓勵學生參加幼童軍、紅十字會、升旗隊、交通安全隊、基督少年軍等制服團隊,除了能夠訓練同學的自律、團隊合作及紀律性外,更重要的是建立服務社區的精神,日後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學校舉辦一系列中華文化及普通話學習活動,增加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以及引起他們對傳統習俗、文化的興趣。例如舉辦中華文化日、中秋節晚會等活動,通過輕鬆有趣的方式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欣賞傳統文化和藝術,增進個人的知識內涵,並培養對國家、民族及國民身份的認同,更有助非華語學生融入本土的生活文化。馮校長補充:「學校會邀請粵劇社團為粵劇組同學進行全年的專業訓練,啟發他們對戲曲藝術的認識和興趣。而學生在排練及演出的過程中,亦能夠提升自信心和合作性,享受表演所帶來的樂趣,為普及和傳承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發揮推動性作用。」
舉辦境外交流活動 走出課室放眼世界
學校積極為學生創造走出課室、了解香港,從而放眼世界的機會,教學團隊會定期設計外出學習活動,帶領同學認識社會不同文化特色,以建立國際視野。馮校長表示:「學校過往曾舉辦到加拿大、澳洲、日本、北京等地的交流活動,未來亦規劃帶領學生前往不同國家,進行深度學習與交流,例如深化對英語、科技的認識,我們亦期望每位學生有最少一次的境外交流機會。同時,因應同學不同的家庭狀況,學校設有『獎學遊』計劃,接照學業、品德、活動及服務四大範疇作為準則,為得獎學生提供半費或全額資助,獲得境外交流的學習機會。」
除境外交流外,學校亦會為同學安排各類型本地參觀活動,豐富其學習經歷。透過「紅信造星計劃」,當學生達到一定表現指標後,學校會獎勵學生前往不同地方參觀,例如 M+ 博物館、科學館、太空館等,達至延伸課後學習的果效。
開展生命教育 迎接成長路上新挑戰
學校除了對學生的學業成績有高期望外,亦相當重視他們的品德以及身心靈發展。透過推行生命教育,培養同學建立積極正向的人生態度,例如樂觀、積極、感恩、努力、自信等。生命教育課程涵蓋成長課、德公課、生命教育主題課等不同範疇,配合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探討生命和成長課題。學校亦聯同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推行社交及情緒學習計劃——《童狗有話兒》課程,通過人與寵物的互動過程,讓小朋友實踐愛惜生命、關懷與愛心等正向價值。部分學生亦能藉着活動克服對寵物的恐懼,增強自信心及膽量,有助他們迎接成長路上的不同挑戰。
升小銜接課程 深化家校合作關係
從幼稚園過渡至小學階段,學生需要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不同學習新挑戰。學校為此特別開展幼小銜接課程,照顧小一新生的不同學習需要,協助他們儘快融入校園生活。除了舉辦小一新生適應日、小一迎新活動日外,更在測考方面作出特別調整。例如小一首次評估,中英文科目只需要應考閱讀卷,以及常識科的考試題目以選擇題為主。透過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逐漸掌握小學的上課模式及學習技巧。此外,學校擁有深厚的文化承傳基礎,校友會一直與學校保持緊密的聯繫,為各位學弟、學妹提供各方面的成長及發展支援,並設立獎學金制度,以獎勵學業、品德表現優秀的同學。
馮校長深信良好的家校合作關係,能夠促進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與互信,提升學生學習效能。因此,學校會定期就着不同教育主題舉辦家長會、家長日及校園開放日,讓家長深入了解學校的教學模式,從而更有效地推行不同教育政策,以創造更優質的學習環境;另外,學校亦積極鼓勵家長加入家長義工隊,藉着促進老師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增強對學校的歸屬感,共同攜手協助孩子健康成長。